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首页 > 资讯信息 > 金融警示教育

发力“三农” 既补“短板”又稳增长

4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确定了金融服务“三农”发展的六条措施。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同时,国务院确定的金融“支农”六措施,既是对年初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的具体落实,也被视为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精准发力。

尽管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,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,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,一些困难不容低估。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,决策层主动作为,发力“三农”,既是补“短板”的长远之策,又可在不刺激的同时获得稳增长的效果。

加强金融对“三农”发展的支持,有利于尽快弥补“三农”这块“短板”。从2004年起,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始终视“三农”工作为重中之重,每年都发布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一号文件。但是,即便如此,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,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,农村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,困难挑战增多,特别是在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等“四化”同步推进的进程中,农业始终是一块“短板”,加大对“三农”领域的支持力度,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,要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,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,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,就需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强化金融服务能力,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。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服务“三农”发展的六条措施,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对“三农”发展的支持,尽快弥补“三农”这块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短板”。

实际上,补“短板”的政策思路,在近期连续出台的政策举措中处处得以体现。此前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发展经济的举措,包括扩大小微企业减税额度,加快棚户区改造,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。人们不难发现,这一被市场解读为“微刺激”的三条举措,其着眼点也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“短板”。小微企业减税和棚户区改造自然不用过多解释,即便是可以扩大有效投资的铁路建设,重点也是强调中西部,能够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。

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一点,可以清晰地看到,从去年至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,很多都在为“补短板”努力。典型者如大力发展服务业,为加快弥补服务业这块“短板”,有关方面把“营改增”试点等扩大到邮政电信等更多服务领域,并用税收杠杆来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。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,精准发力“补短板”,正是不强刺激经济背景下的“微创术”,是保持定力同时的主动作为。

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看,发力“三农”的举措,可以在不强刺激的同时获得稳增长的效果。一方面,无论是本次出台的加强金融支持“三农”的六条举措,还是上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三项内容,均是对年初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确定的任务的落实,并非是一些人所期待的刺激政策。但另一方面,这些精准发力的有力措施,又的确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良好效果。从发展“三农”角度看,因为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,发展“三农”等政策举措在缩小城乡、区域差距时所带来的增长潜力巨大。同时,随着民生的改善,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不断增强,“向改善民生要动力”的部署将得到真正体现。

总的来看,未来类似金融“支农”的精准发力举措还会出台,既定的各项政策储备也将陆续亮相,不刺激、去杠杆、调结构的经济思路将得到真正贯彻。也惟如此,中国经济才能突破重重阻力,行稳致远。  (金融时报  赵洋)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financialnews.com.cn/yw/pl/201404/t20140418_53938.html